点赞!
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
作者:心理科 李慧民
一场来势凶猛的疫情让临床医务人员临危受命,奋不顾身地投入抗疫一线战场,他们面对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医院心理科随之开通热线,以便为医护人员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但迄今为止,心理热线几乎没有接到来自医护人员的求助,接听的电话多是被隔离者或封闭居家者的倾述,谈他们的焦虑、担忧、无奈和痛苦……
在我诧异于何以有如此不同表现时,今天看到我院医生的几句话令我深为赞叹,感触良多。
“我不害怕,感觉就是换了个地方、换了一身工作服而已。”
“大雪压轻松,青松挺且直!”
“使命所趋,职责所在!”
......
一句句轻松的话语,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带给我震撼和反思:
为什么一线医护人员面对比常人更大的压力并未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反应?
为什么在他们高强度工作、身体疲惫、防护物质不足和可能的职业暴露风险时,却没有像普通人那样的过多的不良情绪体验?
就这一现象笔者想结合心理学的知识做粗浅的解读,以认识在压力下的心理应对。

(脱下口罩和护目镜,脸上的深深的印痕)
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压力事件也就是应激源,包括人类的灾难、瘟疫、战争都是重大应激源。当个体处于重大压力性情境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生理的、心理(情绪)的和行为的反应,称之为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的本质是个体通过大脑调动自身资源去适应和应对所面临的变化的情境和压力性事件,正所谓移缓济急。也就是说,应激具有积极的意义,是人应对压力事件、维持有效功能活动之必须,若反应适当,则适应良好,有助高效工作,身心是健康的;反之,若适应不良,则影响身心健康。
可见,压力情境下出现应激反应,包括焦虑、恐慌、担忧等情绪反应,是个体应对压力的正常反应,所谓“适度的压力或焦虑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即为此。学生在高考时,运动员在大赛时,战士在作战时,皆是处在高应激状态下,适应性的反应有助个体有效完成任务。

(被汗水泡白的手指)
同样的压力之下不同的人会产生一样的应激反应吗?
答案是否定的。
人的应激反应不仅与压力事件本身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客观因素有关,更为关键的是与不同承压者的主观因素有关,也就是说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通过一些中介因素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这其中认知评价与应对能力至关重要。
当医护人员将危险战场比作换了个岗位时,当她把厚重且带给人不适的防护服当作仅仅是换件工作服时,她的压力感自会减轻;当医护人员把压力当作挑战时,她自会精神抖擞。
正是对疫情风险这种重大压力事件的不同认知,使得他们在压力之下不会期期艾艾,怨声载道,畏缩不前,以一副洒脱和无畏,坦然面对疫情,勇敢迎接挑战,高效完成工作。
可见,改变认知可以改变对压力事件的应激反应。
加油!我们可以!

人的应对能力体现在对问题的解决和情绪的调节。
当医护人员专注于自己的救治工作甚至忙到不可开交时,他们少有时间去体味自己的情绪,“没有时间去烦恼”。当然,他们也会有焦虑、担忧、烦恼、无奈时,但医生这个职业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他们在每天忙于救治患者,与病魔作斗争时,他们同时能看到患者的好转、看到救治的成功,看到自己的成就,这让他们常常能够领略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反过来能化解他们的不良心绪。
所以,积极的行动,从事有意义的事情是调节情绪的最佳良药。有研究证实,助人可以给自己带来愉悦的情绪体验,更有益人的健康长寿。
当然,一线医护人员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承压能力还与他们能够更理性地认识疫情,更科学地对待疾病,长期在紧张而又高压力环境下工作有关;同时与他们的职业训练和长久养成的职业操守有关。
在病毒来袭,疫情迅猛之时,他们没有丝毫犹豫、不顾自身安危、迎难而上,迎危而上。他们是当今英雄,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为我们的英雄点赞,为我们的医护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