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4000毫升终获救!
近日,一名17岁男性患者因隐藏在体内的脾动脉瘤突发破裂大出血,出血量高达4000余毫升,生命垂危!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及时准确诊断,联合麻醉科医务人员迅速为患者实施手术,最终挽回了患者的生命。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叮叮叮”,手术室值班医师接普外科电话:一名17岁男性患者,腹腔不明原因大出血,病情凶险,急需手术!
手术室内,患者自诉胸闷,心慌等不适,吸氧后链接监护测得患者血压90/45mmHg,心率103次/分,迅速给予抢救补液治疗,检查动脉血气,结果提示:HGB72g/l。
手术中,普外科主任杨学堂,主治医师李凯军发现血液充满了患者腹腔,如未能及时找到出血动脉主干血管,后果不堪设想。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在腹腔镜下仔细探查并迅速判断出血主要来自脾血管瘤破裂,因破裂的血管瘤位置较深,出血凶猛,止血困难,患者术中动脉血压一度低至33/26mmhg!(如图)手术中患者病情的随时变化,给抢救难度一次又一次加码。
患者失血严重,麻醉科主任李晓国迅速作出判断处理,指导麻醉医生刘玉卿,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实施抢救,向患者回输自体血,在加压输液输血、给予治疗血管活性药后,患者血压逐渐改善。
在普外科、麻醉科医护人员相互配合下,经4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和手术治疗,患者HGB恢复到102g/l,患者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手术成功。
本次手术术前及术中患者总出血量多达4000余毫升(相当于本人的全身血量),通过自体血回收技术向患者回输2250ml红细胞,为手术的顺利进行,赢得了宝贵时机。
杨学堂介绍:“脾动脉破裂发病隐匿,破裂前常无明显症状,随瘤体增大出现疼痛、恶心、呕吐等瘤体破裂前先驱症状,后出现剧烈腹痛、出血等症状。脾动脉瘤破裂所导致的死亡率却相对较高,精准诊断、及时抢救至关重要。”
李晓国说:“自体血回收技术是将病人创伤出血或术中出血收集处理后回输给病人。有效减少了异体输血对血源的依赖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缓解了特殊血型血源紧张等问题。”
血液回收的好处
• 避免输血传染病(艾滋病、肝炎、疟疾、梅毒等)。
• 避免异体输血反应(免疫反应)。
•减少血液浪费,缓解血源紧张问题。
• 解决特殊血型(RH-)的供血问题。
• 对大出血患者能快速回收,无量的限制。
• 使用方便、及时快捷,有利突发大出血又未备血病人的抢救。
• 有利于战伤、地震等突发事件使用。
• 解决不接受异体输血的特殊宗教信仰者供血。
• 节省病人开支,经济合算。
• 回收的自体血优于库存异体库血。
血液回收适应症
• 择期手术:术前需备红细胞>=2u以上,无回收式自体输血禁忌症,如创伤比較大的骨科手术;动脉瘤、脑膜瘤;器官移植手术(心脏、肝)。
• 手术:如肝、脾破裂、异位妊娠、颅脑外伤、心脏及大血管损伤等。
• 体外循环。
• 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
•因宗教信仰而拒绝异体输血者。
•术中:意外大出血。
•术后:无污染的引流血,如纵隔引流、估计出血量较多的创口引流血。
通讯员:刘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