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孕妇平安分娩!
“感谢赵主任和科室医护人员,在我最危险、最无助的时候,帮助我渡过难关,保我母子平安!”妇产科医师与心内科重症监护医师联合查房时,张女士感激地说道。
经医师询问其病史发现多重高危因素:两次剖宫产史、孕38周未定期产检,孕早期就已发现血压偏高且未进行正规治疗。张女士2周前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本次入院血压高达234/166mmHg,并伴全身水肿症状。
结合患者病史、体征,及检查回示结果:心功异常、肾功不全,心包、胸腔、腹腔积液,初步诊断为:慢性高血压合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出现心力衰竭,危及母儿生命!
患者血压高,且有两次剖宫产史,产程中血压可能进一步增高,如若选择阴道分娩,随时可能发生胎盘早剥、脑出血、心衰、子宫破裂、子痫抽搐等;若选择急诊剖宫产,此时宫口已经开全,胎头已至盆底,手术会增加切口延裂、血肿形成、增加产后出血、DIC的可能,严重时或需切除子宫。
患者宫口已开全,胎先露较低,时间紧迫,赵爱梅主任和刘美良医师慎重考虑,并集结团队再次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权衡两种分娩方式对患者的风险,最终决定选择有利于患者的分娩方式,让患者阴道试产,并动态评估病情变化,同时做好手术准备,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迹象,立即剖宫产终止妊娠,启动多学科救治。刘美良医生将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告知张女士,并通过电话与其家属充分沟通,获得同意。
产房内,刘美良给予患者解痉降压治疗并给予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血压,心内科重症监护室白婷婷医生也赶到产房,做好抢救准备。最终,在赵爱梅主任、刘美良主治医师、主管医生李亚平、产房助产士王珊珊等多学科专家医师的严密监护下,张女士顺利娩出一男婴,经新生儿科张庆医生评估,新生儿出生情况好。经规范治疗,产后孕妇病情稳定。
科普一下
张女士的病例,让我们认识到围产期保健的重要性,更让我们认识到疾病常识科普的重要,下面我们一起认识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是一组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的常见妊娠并发症,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胎死亡为临床特点,也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增加的常见原因之一。科学有效的管理并及时转运重症患者至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是降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母婴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的关键环节。
1.病因 至今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炎症免疫过度激活,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遗传因素,营养缺乏有关。
2.分类 根据疾病发生的时间及严重程度不同,分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慢性高血压伴发子痫前期。
一般我们将妊娠期血压≥140/90mmHg定义为妊娠期高血压,其中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109mmHg为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为重度高血压。
3.孕期为什么要经常测血压
妊娠期血压处在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妊娠20周之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可轻微下降,20周以后稍抬升,在孕37周左右孕妇收缩压和舒张压达到峰值。这主要是由于胎儿的快速生长发育对胎盘血流灌注量增加,为保证胎盘血流灌注的增加,母体血压需要增加,多胎妊娠孕妇血压水平均高于单胎妊娠。随着三胎政策的开放,高龄孕产妇特别是伴有肥胖、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率也会增加。
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会增加胎盘早剥、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胎儿生长受限、死胎及孕妇的癫痫、死亡等风险。
4.如何管理血压?
a.血压正常孕妇血压监测和管理:对于血压正常的孕妇,一般建议定期监测诊室血压与常规产前检查血压监测相结合。
在妊娠6-8周时,详细记录基线血压,妊娠28周之前,每4周监测一次血压,妊娠28-36周,每2周监测一次,妊娠36周及以后,每周测量。若条件允许的情况,家庭血压监测与诊室血压监测相结合,能更全面、客观的反映血压的变化。
家庭监测血压,建议每天早(早起1小时内)、晚(晚饭后、睡觉前)分别测量,每次测量应在静坐休息5分钟之后进行。每周连续测量3-5天。
b.子痫前期高危孕妇的血压管理:对于有子痫前期、慢性高血压、血糖升高、慢性肾炎、肥胖、高龄、自身免疫性疾病、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病史,妊娠期间出现高血压的孕妇,建议在妊娠11-13周、19-24周、30-34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于子痫前期高危的孕妇,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妊娠16周前)开始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直至分娩前。
c.慢性高血压病史孕妇血压管理:建议孕前咨询医生,同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低盐饮食。对于正在接受降压治疗的孕前妇女,建议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盐酸拉贝洛尔。
对于有慢性高血压病史的孕妇,建议产后早期强化血压测量,当血压≥140/90mmHg时应继续降压治疗,可选用拉贝洛尔和普萘洛尔。
妊娠期高血压的危害虽然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认识,坚持自我血压监测,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减少不良预后,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婴的安全。
通讯员:妇产科一病区 刘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