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新春伊始,一场瘟疫蔓延神州大地,来势迅猛。全国上下迅速织成了一张严密的疫情防控阻击网。影像检查成为筛查新冠病毒肺炎的重要手段,医学影像科也成为战斗在防控新冠疫情一线的重要科室。

在科主任白汉林的带领下,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24名医护人员,主动投身一线疫情工作。面对连续不间断高强度工作,他们始终认真负责,尽心竭力。不惧风险、坚守岗位,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1月24日,我们科室接到医院通知,要求支援发热门诊,就立刻行动调试设备,并与当天就部署人员到岗就位,开展工作。”
作为科里的共产党员,王远星和刘威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作为第一梯队第一批次进入发热门诊值班。
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影像科派出4个批次,合计12名医务人员值守发热门诊,截至目前,这支影像小队已在一线值守了51个白天黑夜。
白汉林主任说,“虽然目前CT不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却给了我们诊断的‘金线索’,CT检查可以提示临床医生更重视哪些患者。”
但在疫情防控初期,没有太多经验可循,“医务人员零感染”和“不漏诊一名新冠患者”就成了始终綳在大家心头两条红线。避免CT影像检查交叉感染,更是重中之重。
为了建设符合防护标准的CT室,医院疫情防控指挥部在新发热门诊紧急调配、安装了西门子64排CT,作为发热患者专用CT。
影像科则迅速学习完善工作流程、消毒程序、设立专用通道、组织人员进行防护服穿脱培训。
在发热门诊CT室工作,需要和发热患者面对面沟通,感染风险很高。不仅影像技师需要身穿隔离衣、佩戴护目镜、口罩等防护用具,在这里的CT设备,操作台上的电脑键盘和鼠标,也都套上了塑料保护膜。
值守发热门诊,通常两个人搭档配合。一位影像技师在后台负责设备操作,传送患者检查影像;一位则需要直接接触发热的疑似患者,指导患者摆体位,以及对设备环境进行消杀。一人一消毒,每次消毒都要用去15分钟左右。

(再次和患者核对个人信息)
碰到无法配合的患者,工作难度更是成倍加大。有一次影像技师李竞灿和宋金翰搭档值夜班,要为一位年仅一岁的发热患者做检查。但患儿太小,不受约束,无法保持镇静静止状态。为安抚孩子,李竞灿硬是和家长一起从下午五点熬到深夜十二点钟。

在这里,工作琐碎繁杂,事无巨细,劳动强度很大。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天下来,他们常常累到虚脱。
为患者拍到清晰的检查结果,才是第一步。影像技师会第一时间将这些影像资料通过pacs系统传到科室内,阅片医师小组就要立刻行动起来。
“对于发热患者,我们要求30分钟内就要出报告结果。”白汉林主任介绍。

新冠肺炎患者的CT胸片的影像特征表现为单肺或双肺多发、斑片状或节段性磨玻璃密度影等细微变化。一位疑似病人的CT影像大概在1000张左右,靠肉眼分析耗时大约为5-15分钟。

影像师刘士梅说,“对每一张胸部CT,我们都会特别关注一下胸室的三位成像图,如果像病毒性肺炎,就会再追溯患者流行病学史,并报发热门诊和临床医生。”

遇到疑难病例,科里随时就会开展会诊讨论,“为确保不漏诊一位疑似患者,我们慎之又慎,像刘义主任、李福等高年资医生也都是一直驻守在科室,为出具精准结果保驾护航。”白汉林主任介绍到。

而实际上,白主任自己从疫情开始以来,也一直坚守岗位,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
为提高新冠筛查能力,让大家了解掌握新型肺炎的影像学形态,影像科多次组织科内的临床医生和技术人员培训。

“不同阶段的新型肺患者CT片均有不同的明显形态:早期患者,其肺部呈磨玻璃状;到了中期,肺泡边缘会被勾勒出来,像一个个鱼子;到了晚期,更多的肺泡开始出现水肿,“大白肺”慢慢显现。”说起新冠肺的影像特征,大家都烂熟于心。
一幅图像接一幅图像地阅读,一个患者接一个患者地审核,简单的几分钟搞定,复杂的要花的时间久一点。疑难病例提请全科会诊。

在工作微信群里,大家的学习交流热度始终很高,无论多晚有病例需要讨论,总会收到科室人员热烈的讨论和回应。
经过紧凑高效的阅片、审片,患者胸片结果被打印出来后,影像科还要派专人第一时间送回发热门诊。

无论雨雪风霜,白天黑夜,他们时刻准备着,从未懈怠过一分钟,因为袋中的黑白世界决定着患者喜与忧。昨夜是风疾雨骤还是月朗星稀,这些不眠不休,为健康守候奔走的人们最清楚。
截至目前,医学影像科已累计为1000余名发热患者完成检查。

初心锻就品质
使命呼唤担当
CT影像学检查如同疫情防控种的一道‘看不见’的筛查防线,在这个非常时期,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人把责任扛在肩头,把奉献写进青春,做好临床的“眼睛”,甄别疑似病例,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与临床医生齐心协力、精诚合作,为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而战。
为你们点赞!